《山东中医药大学报》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怀念恩师

   期次:第27期   作者:附属医院 阎兆君   查看:38   

  胸有万卷书——活辞典
三万医籍三万册藏于胸中
恩师张志远先生素有“活字典”之称,这不是轻易得来的。记得我881年上硕士研究生的时候,向老师报到。学校研究生处的老师径直把我领到学校图书馆,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老师。在图书馆里,老师面前摆满了书。凝神字行间,置身书海中,我直直地在旁边看着。读书间歇,有了先生第一次教导。老师说:“听说你喜欢干临床,干临床也要多读书,会读书。临床也需要文献和中医理论基础的积淀。”跟老师接触多了,耳濡目染,渐渐对读书产生兴趣,从此有了读书这一嗜好。那一段时间天天泡在图书馆,耳边时常泛起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赞许:“你老师读遍了图书馆所有的书,是真正的大中医,真学问家。”实在找不到书了,就去各种存有图书资料的地方,包括山大图书馆、省图、市图、外地图书馆或者通过朋友借阅台湾、外地书籍。从十几岁开始读书一直到九十多岁,日积月累,读书已经成了恩师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这是有意为之,不为作秀。老师惊人的记忆力与他下的苦功夫密不可分。他将读过的书、接触的事情一一记忆在心,经年累月的阅读,使得“中医活字典”的称号不胫而走。
腹存千万稿——数据源
三千万笔记成泉源
老师不仅是博览群书,还坚持学习,善于学习,学以致用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求实求真,不是人云亦云,也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。看老师的笔记、所写的书或者发表的文章可以发现,每一个地方谁说的,谁的东西,怎么家传的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都记得非常详细。我们经常说,如果老师不说某段话出自何处,旁人都无法考证。这些宝贵的医家经验是老师记忆的再现,仅此一份,别无文字音像记载。实地考察,实事求真,不贪名利,近三千万字的读书笔记,全靠先生记忆数据库再现。老师有意于传承和保留民间中医效验技法。凡有一技之长、完整学术思想的名家名医经验,甚至是民间专长,都去学习,广泛接受。老师三千万字的读书笔记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数据源,成为我们中医将来学术发展可资借鉴的活水源头。
曲臂五百篇——好文章
弯臂写就五百篇
老师从灵岩寺山东中医培训班授教开始,笔耕不辍,到目前为止发表了近500篇文章。先生弯曲了的手臂便是最好的见证。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个假期,老师都会写三到四篇文章,让学生们去反复抄写学习。几十年如一日,才成就了他这样一个大家。从理论到临床,成就了很多鸿篇巨著、好文章。  
临证七十年——真国医
七十年坚持置身临床普渡众生
老师常说一句话:“所有的学习和读书都是为了服务于人民大众。”这也成为老师一辈子的追求和乐趣。他认为病人就是服务对象,就是衣食父母。一直到两次住院期间,身体素质每况愈下。即使是这样,在住院治疗的间歇还坚持上临床。学生们都为老师的健康状况担心着急,就去劝他,老师每次的回答都是:看病人、服务病人是他一辈子的习惯,就是不能让病人去等待。他要去等他的病人,等他的病人来看病。一声答应,一生的承诺。几十年来,不管多难受,身体多不舒服:消化道梗阻了,放支架前后,吃不下饭、呕吐、腹泻、水肿,仍然坚持再坚持一星期4个门诊,看完所有病人。临床反复锤炼体验积累,实践提高,终于成就了张老临床上宏富疗效,成就了一代国医大师的风范。
百岁一中医——大学问
正能向上成国医
张老一生淡泊名利,称得上是“学问家”,穷极一生做学问,并以此为终身追求。人到了九十多岁乃至一百岁,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得做学问,是真真切切的淡泊名利实践者。
  先生终身布道为中医。为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,张老终身耕耘在讲台上。刚刚做完手术,痛苦到无法进食,连走路都艰难,张老依旧先后多次给大学生做讲座,向学生传递知识,分享经验。雅负绝学,国医诗韵,活辞典,源数据。恩师先生,学者典范。

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5403次访问,全刊已有5074245次访问